八月底配资搜,汽车圈传出一个引人瞩目的消息:前首席外饰设计师法比安·施莫尔茨已经加入汽车团队,担任欧洲外观设计负责人。
这位设计师在业内颇有声望,曾经主导设计过兰博基尼最新款车型Temerario。
这不是小米第一次从全球顶级汽车品牌引进高端人才。
事实上,从2021年雷军宣布造车开始,小米就一直在全球范围内搜罗汽车行业的顶尖人才。
施莫尔茨的加入,只是这个人才战略的最新一步。
施莫尔茨在汽车设计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。在加入小米之前,他不仅在兰博基尼担任重要职位,还曾经在保时捷工作过,参与过718 Boxster和Mission E等车型的设计工作。
现在,他的社交媒体资料已经更新为“小米德国慕尼黑外饰设计总监”。
小米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的研发中心,地理位置相当巧妙,距离总部仅3公里左右。
这个选址显然不是偶然的,而是为了方便吸引当地汽车人才。
慕尼黑作为德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,汇聚了大量汽车设计和技术人才。
小米汽车的人才引进并不局限于欧洲市场。今年以来,已经有多位行业资深人士加入小米汽车团队。
八月份,前宝马i系列设计主管凯·兰格正式加入小米。
他在宝马集团工作了二十多年,可以说是宝马的资深设计师,曾经参与设计i3、i8等重要车型。
三月份,小米汽车还迎来了另外两位重量级人物:在宝马工作23年的鲁道夫·迪特里希和曾经领导特斯拉Model Y空气动力学研发的瑞卡德·艾瓜贝拉·马考。
迪特里希在宝马时期主要负责底盘研发,他的加入为小米汽车的底盘调校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小米汽车如此大规模地引进人才,背后有着清晰的战略思考。
与传统汽车企业相比,小米采取了一种更加开放和灵活的人才策略。
对于很多传统汽车品牌的设计师来说,他们在工作中常常受到各种限制。
比如,兰博基尼的设计师可能无法随心所欲地尝试全新设计理念,因为需要保持品牌一贯的设计语言。
宝马的工程师也可能在技术创新上受到制约,因为需要兼顾传统燃油车业务。
而小米作为汽车行业的新入者,没有这些历史包袱。他们能够给这些顶尖人才更多的创作自由和发挥空间。
这种“放手去做”的态度,对于创意人才来说,往往比高薪更具吸引力。
小米汽车在市场端的表现,也为吸引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2025年8月,小米汽车交付量再次突破3万台,这是连续第二个月达到这个水平。
截至2025年7月,小米汽车累计交付量已经突破30万辆。
这个成绩来之不易。
从首辆汽车交付到实现30万辆的里程碑,小米只用了15个月时间,创造了新势力车企的最快交付纪录。
新推出的SUV车型YU7也表现抢眼,上市仅18小时,锁单量就达到24万辆。目前这款车的订单已经排到2026年第一季度。
小米汽车的发展速度甚至超出了公司内部的预期。
在2025年8月最后一周,小米汽车交付量达到11880辆,预计营收突破35亿元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一周,小米汽车在国内的营收首次超过了小米手机业务。
这个转变意义重大。
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显示,小米汽车单车平均售价达25.37万元,比去年同期提升10.9%。
相比之下,小米手机的平均售价仅为1073元。从利润贡献来看,卖一辆汽车相当于卖出5600台手机。
面对旺盛的市场需求,小米正在加速扩大产能。
小米北京亦庄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为15万辆,目前通过双班生产模式,月产能已经提升到2.4万辆左右。
二期工厂同样规划年产能15万辆,主体建筑已经在2025年6月中旬竣工,比原计划提前了40天。
如果设备调试顺利,二期工厂预计在7月底全面投产,8月实现稳定量产。
面对汹涌的订单,小米已经开始规划建设三期工厂。
2025年6月,小米以6.35亿元竞得二期工厂东侧约52公顷地块,计划用于三期工厂建设。
雷军曾经表示,小米汽车目前国内市场需求旺盛,所以这两年将优先解决国内交付问题,预计到2027年才会考虑出口业务。
随着小米欧洲研发中心的建立和施莫尔茨这样的人才加入,小米汽车显然已经在为未来进军欧洲市场做准备。
人才引进只是第一步,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人才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。
小米汽车能否真正成为中国汽车品牌高端化的突破口,还需要时间来验证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雷军这次“赌上一生声誉”的创业,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。
雷军当年说造车是“最后一次创业”,押上了一生的声誉。
现在看来,这场豪赌正在逐步兑现。一个以手机闻名企业,正在快速把“副业”做成“主业”。
参考资料
1.懂车帝:《雷军挖走兰博基尼一员大将,小米汽车杀疯了》
2.搜狐:《2025年小米汽车高端人才组建战略与实施路径研究报告》
3.懂车帝:《小米汽车销量预测:产能释放与市场势能下的增长路径》
4.新浪:《雷军造车再揽一员大将》
(老A)
涌融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